《生態農田實踐與展望》連載之二十八:生態農田里的害蟲 |
發布時間: 2024-06-06 被閱覽數: 51 次 來源:中泰興盛 |
2024-5-24 06:58 |個人分類:生態科普|系統分類:科普集錦 蔣高明 郭立月 農田里,昆蟲啃食植物會造成生物量或產量下降,因此這些昆蟲被農民和一些專家作為害蟲對待。但從生態學、經濟學上來說,害蟲的提法是不科學的。農作物、植食者、肉食者三者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關系。植食者取食作物,由于其數量多少不一,對作物影響也不一樣;同時,不同作物對植食者取食的反應也不同。而一些植食性昆蟲泛濫成災造成危害往往是生態失衡的結果(戈峰,2001),而這種失衡是由人類引起的。人類因經濟發展等利益需求,破壞了原生植物,并大量種植經濟作物或經濟樹種,造成原生植物多樣性減少,經濟植物過多,造成植被單一化;原生植物被替換成經濟植物,讓大部分依賴原生植物的昆蟲減少甚至消失,而那些以經濟植物為食的植食性昆蟲因此受益;大量使用殺蟲劑造成鳥類等捕食性天敵減少;缺少競爭和天敵控制,加上農田里有大量的食物來源,導致了那些以經濟植物為食的植食性昆蟲大量繁殖,泛濫成災。另外,人類引進外來物種,改造環境使植被單一化等都是引發蟲災的重要因素。 4.1.1 害蟲的類型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,害蟲是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員,它雖然啃食植物,但也起到傳花授粉(Sponsler et al.,2019;歐陽芳 等,2019)和物種平衡的作用。害蟲也是天敵的食物,死亡的害蟲成為土壤有機質的來源。從植物保護的角度出發,農田里的害蟲有哪些呢?一般地,人們認為害蟲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大類。 1.食葉類害蟲 食葉類害蟲大多取食作物、果樹及蔬菜葉片,猖獗時能將葉片吃光,削弱生長勢,并為天牛、小蠹蟲等蛀干害蟲侵入提供適宜條件,既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,又降低產量,造成經濟損失。此類害蟲主要有鱗翅目的袋蛾、洋辣子、大蠶蛾、尺蛾、螟蛾、枯葉蛾、舟蛾、美國白蛾、鳳蝶類;鞘翅目的葉甲;膜翅目的葉蜂等。 2.刺吸式害蟲 刺吸式害蟲是農業害蟲中較大的一個類群。它們個體小,發生初期往往受害癥狀不明顯,易被人們忽視,但數量極多,常群居于嫩枝、葉、芽、花蕾、果實上,汲取植物汁液,掠奪其營養,造成枝葉及花卷曲,甚至整株枯萎或死亡。同時誘發霉粉病,有時害蟲本身是病毒病的傳播媒介。此類害蟲主要有蚜蟲類、介殼蟲類、粉虱類、木虱類、葉蟬類、蝽象類、薊馬類、葉螨類等。 3.蛀食性害蟲 蛀食性害蟲生活隱蔽,天敵種類少,個體適應性強,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一類毀滅性害蟲。蛀食性害蟲以幼蟲蛀食樹木枝干,不僅使輸導組織受到破壞而引起植物死亡,還在木質部內形成縱橫交錯的蟲道,降低了木材的經濟價值,或影響果樹樹勢。此類害蟲主要有鱗翅目的木蠹蛾科和透翅蛾科;鞘翅目的天???、小蠹科、吉丁甲科和象甲科;膜翅目的樹蜂科;等翅目的白蟻等。 4.地下害蟲 地下害蟲主要棲息于土壤中,取食剛發芽的種子、作物或果樹的幼根、嫩莖及葉部幼芽,給農業帶來很大危害,嚴重時造成缺苗、斷壟等。此類害蟲種類繁多,主要有直翅目的螻蛄、蟋蟀;鱗翅目的地老虎;鞘翅目的蠐螬、金針蟲;雙翅目的種蠅等。 4.1.2 害蟲的兩面性 在農業生產中,害蟲一直被作為有害生物對待,人類發明了幾萬種殺蟲劑欲除掉害蟲。遺憾的是,害蟲不但沒有從農業生態系統中退出去,反而是它們的天敵及向它們投毒的人類先倒下了。因此,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害蟲。 害蟲是人類對一些節肢類動物(大多屬于昆蟲)的定義,這些動物往往會對人類的生活、生產造成負面影響。害蟲是對人類有害的昆蟲的通稱。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,害蟲是人類從自身生存角度考慮,凡是對人類造成不利影響的昆蟲都是害蟲。 具體某種昆蟲有益還是有害是相對的,常常因時間、地點、數量的不同而不同。人們通常把任何同人類競爭的昆蟲視為害蟲,而實際上只有當它們的數量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才對人類造成危害。例如,植食性昆蟲的數量小、密度低,當時或一段時間內對農作物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,就沒有必要當作害蟲進行化學滅殺。 相反,由于它們的少量存在,為天敵提供了食料,可使天敵滯留在這一生境中,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穩定性。在這種情況下,應把這樣的害蟲當作益蟲看待。由于某些害蟲的存在,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蟲不能猖獗,從而對植物有利。 害蟲和益蟲也是相對而言的,益蟲會做對人類有害的事,害蟲也會做有益的事,只是程度不同。例如,螞蟻有時是害蟲,那是因為螞蟻經常在人類食物上亂爬、亂啃,很不衛生;螞蟻又是益蟲,它們會捕食農業害蟲,控制其數量。有的螞蟻可食,有益身體健康,對于一些疾病有治療作用。蝴蝶和蛾幼蟲可能會危害作物,但是成年后卻會為植物傳播花粉。有些害蟲本身營養價值很高,可以作為食物利用,或者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中藥材。 從生態角度來看,很多昆蟲、鳥類、兩棲動物等捕食害蟲,因此被人類定義為益蟲、益獸或益鳥。這些動物也依賴害蟲而存活。倘若自然界沒有了害蟲,也就沒有了捕食它們的益蟲、益鳥和益獸了。因此,害蟲在自然界食物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,物種消失打亂了生態平衡?!盃恳话l而動全身”,由此造成各種生態災難,嚴重制約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。 4.1.3 蟲害的成因 以水稻田為例,病蟲害如此之多的根源在于:①私有化分田單干后,原人民公社植保人員解散,無人進行植保工作。②稻田不再養魚,人類大量捕捉青蛙、蛇類、鳥類使生物鏈中斷。③農村健壯勞動力因收入低,進城打工以養家糊口,年老體弱的老人在家種田,導致春忙翻田時既無力割青以肥田,又無體力挑有機肥到農田。栽禾插秧后本來一轉青就要耘田,現無力耘田只能花錢買除草劑除草。④田內除噴灑除草劑外,還要隔三差五噴施農藥,故而稻田內不能放養魚,青蛙、鳥類、魚和其他益蟲、益鳥全被毒死或到他處生存,失去天敵控制后蟲害頻發,蟲害多了必然要再花錢買農藥,這就給農藥、除草劑、化肥生產企業帶來了巨大利潤。以下從生態學的原理及實踐出發,分析當前害蟲防治的問題。 1.在農藥等技術面前害蟲是越治越多的 據鄒樹文統計,在 1911 年之前的 2 630 年中,我國共記載蟲災 645 次,其中蝗蟲 520 次、螟蟲 49 次、黏蟲 29 次,3 種蟲災共約占 92.7%,其中蝗蟲約占 80.6%。 1950 年,國家層面上防治或消滅病蟲害 11 種中,害蟲僅有 8 種。2015 年,我國害蟲 739 種之多,其中水稻、小麥、玉米、棉花害蟲 30 多種(嚴火其,2010)。歷史上的 3~8 種害蟲種類上升到 2015 年 739 種,增加了 91 倍。 在山東農村,農民切身的體會就是,他們打了那么多農藥,蟲子照樣泛濫,藥越用越毒,蟲越治越多。自 2006 年起,本團隊開展不用農藥、化肥、除草劑、地膜、人工合成激素、轉基因種子的“六不用”生態農業試驗,驗證生態學在維持農業產量和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。在弘毅生態農場,由于采取嚴格的農田生態保護措施,農場生物多樣性大大提高。試驗進入第 4 年,生態學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:燕子、蜻蜓、青蛙、蚯蚓等小動物都回來了;人們不用擔心蔬菜、水果 受到昆蟲危害;黃瓜、西紅柿、芹菜、茄子、大蔥等蔬菜接近常規產量;過去嚴 重影響玉米成苗的地老虎成蟲已被脈沖誘蟲燈控制,最多的時候,每只燈每晚捕 獲各種害蟲達 4.5 千克。 2.農藥商不希望看到不用農藥就能控制害蟲的方法 當與一個農藥商講本團隊的試驗成果時,他非常煩躁,并反復強調,他們的農藥如何有效,并如何沒有毒副作用。顯然,農藥商不希望農民知道本團隊的辦法,否則他們的農藥就銷售不出去。 3.轉基因對害蟲的控制作用,不如“物種控制物種”的作用大、成本低 有益微生物、益蟲和益鳥及各種小動物(爬行動物、兩棲動物、節肢動物等)在農田生態系統中起的作用是很大的(高寶嘉,2005;李金鞠 等,2011;王光州,2018),但現在農藥和轉基因將這個簡單問題復雜化了。人們樂意花費巨額資金、費九牛二虎之力尋找一個基因片段,將這個片段通過非常復雜的辦法轉入目標物種,卻不愿意恢復、保護并利用現有的物種。轉基因抗蟲只在前幾年有效,以后的表現還不如普通品種。轉基因棉花(Gossypium hirsutum)種植后,主要害蟲如棉鈴蟲控制了,次要害蟲如盲蝽象卻出現了,并占據了棉鈴蟲的生態位,變得更難對付,還得依賴農藥,且需要更多的農藥和更毒的專用殺蟲劑。如果再通過轉更多的基因進去,那只能是“按了葫蘆起了瓢”。 4.害蟲也是生命,只是人類給它們冠以“害”的惡名 如果研究農藥和轉基因的人不考慮害蟲的生存,不遵循自然規律,最終會打亂生態平衡,甚至使人類被淘汰出局。因此,關鍵是尋找生態平衡的辦法,而不是通過滅殺的辦法,來管理農田生態系統。 由此可見,如果要真正解決蟲害問題,首先,應從改善自然生態著手,以施有機肥為主。豬糞、牛糞、雞糞、人糞等均為上等有機肥,可大幅減少化肥用量。 其次,稻田養魚放鴨,恢復水系的生物多樣性和蟲害的天敵,均可大幅減少農藥使用量,稻田草少,使稻田養草魚會導致完全無草可生,還能減少蟲害(王華和黃璜,2002)。最后,稻田區內禁止建化工廠。還有許多措施均可達到減少蟲害的目的,并全面改善農業生態環境。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就是土質越種越肥,無環境污染,無外來生物入侵。以化學滅殺為主的對抗防治并不能從源頭控制蟲害,相反卻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,且不利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(馬海芹,2003;萬年峰 等,2006;劉旭霞和汪賽男,2011)。 |
相關新聞 |